纺织助剂在我国的生产和应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源远流长。据史籍记载,公元前800年左右人们就已经知道利用草木灰洗涤衣物。在春秋时代末期出现了“石染”,即采用蛋白、熟漆和树胶等作为粘合剂,将朱砂、黑墨等矿物颜料涂染在织物上,制成绚丽多彩的纺织品。在元代王祯的《农书》和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对淀粉和动物胶在纺织品加工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魏晋时期,人们用皂角和猪胰作为洗涤剂,并取得了独特的效果。其中,皂角是具有疏水配基的多糖类化合物:而猪胰则含有多种生物酶,能够分解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等物质。
酸性皂洗剂 HD 703
清末民初,西方制皂术传人中国,1890年在上海出现了中国第一家制皂厂,其所生产的肥皂等产品作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助 剂推动了当时纺织印染业的发展。1954年上海助剂厂的前身上海天泰染料厂开始生产拉开粉,后又逐渐试制投产了固色剂和扩散剂等品种。而天津助剂厂的成立对于当时北方的纺织印染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70年代,石油化工和纺织行业的进步又促进了纺织助剂品种的不断增多,进入80年代以后,纺织助剂在中国得到了高速发展,不仅表现在品种更加多样,功能性和专业性更强等方面,而且生产企业不断增多,产量逐年提髙。至80年代中期,我国有纺织助剂29大类,约500多个品种,总产量约15万吨。

2000年以来我国的纺织助剂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1年产量约40万吨, 2002年产量突破40万吨,50多个大类,15000多个品种。主要原因是我国印染布的总产量从1995年的136. 5亿米增长到2003年的240亿米。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将有更大的发展,预测国内纺织市场对纺织助剂的需求量将以每年约10%的速度继续增长。